浙大二院博奧院區康復中心簡介,附咨詢電話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近年來外骨骼機器人正逐步開啟商業化之路,并廣泛應用于軍事、醫療、工業等領域。此前,浙江率先宣布“機器人+”計劃,積極推動產業鏈集群發展。其中,康復機器人作為醫療輔助設備,正在成為醫生的助手,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
腦損傷病人穿戴上外骨骼機器人進行步行訓練,骨傷患者通過模擬場景進行吃飯、穿衣、刷牙等精細動作的康復訓練。這些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的畫面是位于杭州市蕭山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簡稱“浙大二院”)博奧院區康復中心最新的智能康復場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博奧院區康復中心
浙大二院博奧院區康復醫學科(浙大二院博奧院區康復中心電話:0571-87783777)與傅利葉智能合作共建了智能康復中心,配置了以智能化為核心的先進康復設備,包括三維上肢康復機器人、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踝關節康復機器人、數字OT評估與訓練系統、上下肢主被動訓練系統等,重點開展以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為導向的康復訓練內容。
康復機器人如何幫助康復患者的日常訓練?例如,浙江大學第二醫院中醫康復科副主任、黨支部書記熊兵博士就以上肢康復機器人的應用為例, “肌肉力量的臨床評估分為0到5個級別。傳統康復設備很難滿足整個康復周期的訓練需求,也無法像治療師一樣提供患者所需的幫助,而且訓練模式很簡單。大多數設備需要患者的肌肉力量才能恢復到3級以上?!辈⑶铱梢元毩⑴e起手進行康復訓練?!靶鼙t生解釋說,EMU 3D上肢康復機器人的主要特點是按需輔助,覆蓋整個康復周期的訓練需求,即使是0級肌肉力量的患者,也可以借助EMU克服重力,完成屈伸訓練。
患者使用EMU三維上肢康復機器人
科技進步也讓上肢康復機器人的訓練范圍升級,能夠在三維空間內完成運動控制、任務導向及日常生活活動等訓練,尤其是結合實物訓練。例如完成喝水動作,機械臂輔助拿水杯的手臂,把水順利送到嘴邊。這類訓練真實再現了日常生活場景,是二維平面內無法完成的。
而左右開弓的雙上肢協調訓練,基于神經康復的神經反射原理,采用鏡像訓練,讓患側手臂與健側手臂做相同動作,促進患側功能恢復。熊冰醫生表示,康復機器人帶來的良好體驗感,讓患者主動配合訓練的意愿更強,從而大幅提升訓練積極性。
熊冰醫生還提到,以往患者需要等到下肢恢復到3~4級肌力、有足夠力量站立時,才開始做步行訓練,而借助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即使是零肌力的患者也可以站立、步行。步行訓練不僅能夠幫助患者增強下肢力量,還訓練了軀干力量。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人是直立行走的生物,所有的內臟器官都為直立服務,直立活動能夠維持內臟器官的機能,而臥床讓身體機能迅速下降。在熊冰醫生看來,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益處是讓患者能夠在早期進行站立位訓練,促進正確的感覺輸入,并且改善心肺功能,防止肌肉萎縮。
基于醫生和患者使用后的反饋,熊冰醫生希望智能康復機器人能夠進一步更新迭代。例如,外骨骼機器人的穿戴變得更方便,能夠基于患者的身體數據自動調節到最適合的狀態。他表示,智能康復機器人走出醫療機構,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眾望所歸,需要全社會配合,進一步規范基礎設施等,智能康復機器人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融入生活,重新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