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康復醫院非手術治療的骨科病人康復分期及訓練方案
現在杭州的康復醫院病人中,骨折病人占很大一部分,因為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流失,在跌倒等意外發生時,特別容易造成骨折的情況。杭州康復醫院骨折病人在手術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及時開始部署康復計劃,以便于后期康復效果。今天小編先來討論在非手術外固定情況下治療骨折時的康復治療分期及其訓練內容。這種情況下康復治療的分期與骨折愈合的過程密切相關,根據骨折愈合的不同時期,可將骨折康復分為三個時期,也即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傷后 1-2 周。此期骨折已經進行了適當的手法或牽引復位,并已實施了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受傷局部腫脹正逐漸消退,骨折端血腫逐漸吸收。但是,腫脹和血腫吸收的過程也正是纖維瘢痕和粘連形成的過程;同時,肢體的消腫也會影響外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導致骨折的再移位,需要及時更換外固定,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再次復位。 這一期康復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響骨折復位的前提下,通過康復治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脹消退,預防肌肉萎縮,減少或防止粘連和纖維化的形成。
第二階段 傷后 2 周至骨折臨床愈合約至傷后 2-3 個月。此期局部腫脹已經消退,疼痛消失,軟組織的損傷已逐步趨于修復,骨折端日趨穩定,而外固定仍未拆除。這一期康復目的首先是鞏固第一階段的成效,其次是減輕肌肉的進一步萎縮,并增加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
第三階段 從骨折臨床愈合到骨痂改造塑型完畢,一般從傷后 2-3 個月到 1 年以上。此期骨折端已穩定,能耐受一定的應力,外固定已拆除,患肢的肌肉和關節得以進行更大范圍的訓練。訓練目的是擴大關節各方向的活動范圍,恢復肌力,增加肢體肢體運動功能,促進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復。訓練方式以抗阻活動和加強關節活動范圍為主,再加上肌力恢復訓練,其中運動療法是最重要的方法,輔以適當的理療,也可裝配之具、扶拐、手杖、輪椅等作為必要的功能替代。上肢骨折輔以力所能及的輕微工作;下肢骨折訓練棄拐步行;屈曲型脊柱骨折可下床直立,雙臂在腰部反抱,做挺胸伸腰活動。訓練中所加阻力不宜過大,以免造成損傷,以患者健肢供給阻力為佳,因易于掌握阻力大小,且簡便易行。增大關節活動范圍以主動活動為主,必要時可輔以適當的被動活動或關節動器。
一般在術后第 1 周內進行第一階段康復的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并輔以其他的消腫措施。
術后第 2 周內進行第二階段的不負重關節活動,由于沒有外固定的限制,這種關節活動要求在數天內即接近于正常關節的活動范圍。
術后第 3 周進入第三階段康復,開始下肢的部分負重行走和上肢的應力動作訓練,為早日重返社會生活做準備。不累及關節的四肢長干骨骨折基本上都能達到上述要求,能使病人在術后 1 或 2 個月的時間內重返工作崗位,并且一般不會出現領近關節的明顯功能障礙。
杭州康養之家,致力于分享最新最全的康復養老知識,掃一掃二維碼進入小程序,了解更多資訊。